想要告訴所有再也看不見光的人:別害怕,我們都在你身邊陪你。

7.12.15

【We still have time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小說讀後感】

關於《On the beach》這本小說,主角只有五個,澳洲軍官與他的妻子,美國海軍潛艦艦長杜威特,喜歡上杜威特的莫依拉,以及莫依拉的親戚,潛艦上的科學家約翰.歐斯朋。
小說的主架構其實很簡單,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阿爾巴尼亞擊落了埃及向俄羅斯買的飛機開始,一直到北半球被丟下無數顆核彈,到北半球全毀,總共只花了一個月。還來不及參戰的澳洲,以及一些駐紮澳洲的美軍,成為了世界上最後一批還活著的人。時間是三月,而輻射塵預估在九月會從北半球一路漂到南方。屆時世界的所有人類將面臨的終局。
小說的最起初,是T.S.Eliot的《The Hollow Man》節錄片段:
「在這最終的會務點
我們一同摸索
且互不交談
齊聚在這翻漲之河的灘上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非以一聲轟天巨響,而是黯然抽泣」
其實我覺得這部小說很有意思,以一篇「結果先行」(不會有讀者懷疑,所有人到最後都死了)的小說而言,這部小說幾乎是恰到好處。所有人都還在做事情,世界沒有因為即將毀滅而停止運行,大家既猜疑又驚懼不定,自然不是所有人都安然無恙。但是關於世界毀滅這樣的大事,卻只能在少數幾件事情上面看的出來,比如說向肉販買肉時,他們不會想跟你收錢,當然如果你要硬塞給他們也是無妨。或者是火車、公車也仍舊繼續開著。石油沒了,所以大街上沒有車子。但是到了最後幾個禮拜,大家也會去把自己儲存的石油拿出來開一開。科學家歐斯朋甚至開著戰時與某寡婦買到的法拉利,開去參加賽車去了。
我很喜歡小說裡面有一段,是安排了無線電通訊官到美國探查時,上岸去執行任務那段。有種劫後餘生、廢墟的淒滄感。那種感覺不是悲傷,反而比較奇幻一點。甚至最後最後,在潛艦艦長再三提醒之下,通訊官仍舊把一個北半球的雜誌帶上了潛艦,就只是為了「回到南半球後,可以看到連載小說的結局。」,這幕我特別喜歡。
當然小說裡面也有缺點,像是在敘述北半球毀滅的原因並沒有說得很仔細,忽略了許多真實上不可能達到的細節。但是我覺得小說很可能有的最大特色(同時也是如果要討論,應該會引起最多人無法適應想像的地方),是在於這個世界結束的方式,並非暴亂、抗爭、暴動、政府失能、因為侷促不安導致的死亡等等,但是這同時也是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世界結束的方式非常平靜,大家過著一樣的生活。澳洲海軍軍官彼德跟妻子甚至還在規劃設想隔年的庭園造景。美國潛艦艦長也跟著莫依拉一起去挑他回美國後要送給兒子女兒妻子的禮物(即使他們已經死了)。事實上是,每個人對於這件事情都完全不敢置信,以至於除了知道自己要死亡,而且精確來說是九月以外,生活依然照樣過下去。期望著兒子長大以後可以當海軍軍官,想著女兒明年就可以開始學說話或者是學走路了。這種種一切,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的滅絕方式。
這是一本很美的小說。事實上你已經知道結局了。猶如這些人一樣,你知道終點在哪裡,剩下的就是走完它。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